朱光潛有一篇耳熟能詳的文章,叫做《無言之美》。非常系統地介紹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化中常常出現的 “留白” 或其他 “無言” 藝術的形式。原版文章結構很是緊湊,最婦孺皆知的、刊登在教科書上的版本,通過對於文章中一些例證的刪節,使得文章自己也 “無言” 了起來。朱光潛以極其深厚的美學功底,和略顯倉促但憑藉輕鬆自然的語言、更能引發深思的文筆,寫出來的是他和一代美學家對於 “無言” 這一泛藝術的一般認識。
文章的引入,先從孔子時的名言,“予欲無言” 說起。孔子,冷不丁地冒出來一句話,說自己不想要再說話了,可把他的學生嚇壞了。作者就用這樣戲劇性的一幕引出了全文,既用了一位知名人士,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權威;又很聰明地通過恰當的選例子,把文章的整體奠定為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可謂兼顧了風趣和嚴肅。繼而又引發讀者的思考:孔子的一些思想並不那麼管用,它們真的能夠作為全文所要圍繞的中心論點,即 “無言” 嗎?如此一來,調動的是讀者,其實是給作者的寫作留了發揮空間,方便在質疑中把自己思想的全貌予以展示。
孔子的例子,實際上是在強調教育並不一定要以單純的語言形式。放在之後的世界,這也是比較正確的。後來的教育大家也都提出了以生產生活為課本,以勞動為教材的概念。但朱光潛作為一名美學家,研究的是人類對於美的認識,可並不僅局限於論證教育的方法。他所做的,我認為,應該是通過把教育納入美學的研究範疇,拓寬的是論證的廣度,實際上在悄然中給問題升華了。於是無言之美不單單只是一種藝術方法,更是一種常常用到的生活策略。
但終究還是要藝術的。作者開始從美術(繪畫,雕刻等等)、藝術、文藝的基本原理來全面說這種 “無言之美”。在非教科書的原版中,作者先是通過文藝原理的 “和自然逼真” 這一觀點來反向佐證(或許只是顯得更客觀,並沒有用作完全的反例)無言之美的觀點。作者先是強調 “和自然逼真” 是正確,繼而又指出 “和自然逼真” 並不等同於 “和自然完全一樣”,而是將它泛化為 “藝術要說真話”(這一部分在教材中保留)。
我覺得這種論述結構,實際上凸顯了朱光潛的謹慎。在介紹無言之前,他先強調的卻是有言的前提 —— 就是說真話。無言的本質,在稍後會被揭曉為是一種不僅僅局限於繪畫中的留白,然而在這裡,他卻強調的是,即使說得並不多,也要盡力講實話,說自己最純真的心靈感受。不要為了某種目的去杜撰。這本質上也是一種美,只不過更貼近一種對道德的美。當能體會到說真話的藝術價值後,才能開始裁剪真話,留下引人深思的空白。從藝術基本原理的層面上,強調要講真話。文中還有一個例子是孔子的 “逝者如斯夫” 一句名言,這句話要有藝術價值的前提,並不是它用的字很少,而是它表達的是孔子的一種真實思考,而次之的才是用凝練的字數,給讀者以思考的機會。
接著走文學的論述,作者繪製了一個 “橋梁模型”,告訴讀者,讀者和作者的關係,是靠文字的橋梁而架接的。但凡是橋梁,就一定有設計的負載,一定有寬度限制,千軍萬馬終究難過獨木橋。所以千言萬語勝不過幾個字,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又扣了之前的講真話:看那文字的橋梁已經搖搖欲墜了,再不凝練貨物,而是像往常一樣,假話廢話一大堆地往對岸送,怎麼能行呢?另一邊的讀者,能收到的作者的感想,恐怕一半以上都落水了。言無法達意,因為橋梁有寬度。那么言也不需要達意,在能夠講真話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少說,反而運送文字的貨物,思想的好東西,能夠來得更平穩些。完全的表意,在文字界,被作者按定為不能,也不需要的事項。
又提到美術。作者說美術畫講究留白,而留白的藝術,是繪畫的無言。雕塑也講究無言,有的時候表現為刻畫不清,有的時候則是缺失美。比如斷臂維納斯,憑藉著缺失而舉世聞名。作者舉的還是拍照片和繪畫的例子。要論仿真,只要照片就夠了,為什麼繪畫藝術還要予以保留呢?可見繪畫決不能只是一味地照搬自然。要講自然的實話,這不假;要講的更是內心的實話,這才是所謂的真。完全地刻畫自然,在美術裡,被作者按定為不需要,也不可能是必要的東西。
最後,作者引發的思考,其實是對美的進一步探討。美終究還是來自人類的思考。從對於自然的觀察得來,又自此深發出去,從而成為人類複雜社會的一部分。無言美的本質,就是把美術中人類性強調到比自然性更高的位置。藝術是人類在自然中的體現,而不是人類對自然的翻版。因為對於後者,人類太渺小,無法翻刻。只有通過前者,記錄的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這篇文章,在當時就頗具價值。它雖不是第一個提出要無言的,但大概是中國最典型地系統歸納無言重要性的。不僅當時有價值,現在看來指導得也不錯。離我們最近的生活裡,無言的美,或者無言的力量往往是具象的。最常見的例子是,大吼的人,路過他的一定要捂住耳朵;而嘟囔的人,總會有人想要湊上去,仔細聽他在說些什麼。人與人的鏈接,無非是建構於有諸多限制的橋梁。說了很多,卻倒不如一兩個字來得直接,這歸根結底,還是無言之美所帶來的一種生活指導。既然橋梁有限,就當想想如何少運些不必要的紙盒子,而是多運一些實在的思想貨物。
或許,這就是我心中淺顯的無言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