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來自中心化夏荷博客,當前還處在逐步向 WEB3 過渡的中間階段;考慮到區塊鏈內容的不可撤回和不可修改性,我已對文章作出必要的審查和修改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這座城市的雨越下越大了。
一,是一切的開端#
這座城市的雨越下越大了,拖著疲憊的身子,和滴水的傘,我走進了這趟沉悶的地鐵。
地鐵裡的空氣似乎已經很久沒有更換過一般,伴著從天而降的水蒸氣,已經發生了糜爛。或者即使它真的已經完全更換了其中的空氣,由於這座城市上方飄忽的黑雲,整座城市的空氣們都已經變質了。嘈雜聲也因此在整趟列車裡快速蔓延來看,似乎是竭力與這沉悶相呼應,只讓人覺著胸口有一塊大石壓著。身上本來也不好受,畢竟是陰雨的天氣,乾燥的地方,難尋。
列車啟動了,噪聲不小,遠方還傳來轟隆聲,這是雷電。兩者都是電的噪音,自然地共振,讓人肺腑裡頭覺著難過,心裡面卻真的能在這擁擠的人群之中感受一定的安全感。站台上的人是行色匆匆的,因為他們正在渴望前往下一個目的。但列車上的人往往是倦怠的,因為他們已經清楚,只要靜靜地站著或者坐著,他們一定能到達想去的目的地。
我看了看站台列表,要去的是終點站,時間還很長。再望望四周的人,也盡數低著頭,要麼刷手機,要麼呼呼大睡。坐在當中,仿佛昂著頭四處觀察生活情態都已經成了一種冒犯。覺得這種冒犯有些過分了,便用脖子把頭按下去,打開手機,準備從互聯網上獲取一些快餐。
RSS Source: 念思博客,有更新。
我的郵件客戶端閃過這樣一條消息。
話說,許多博客已經永遠沉寂了呢。
二,是希望的果實#
念思博客,全稱念晴思雨的博客,聽圈子裡的老前輩們說,是從 2012 年就開始運行的一個中文獨立博客。令人驚訝的是,在它剛開始出現在互聯網主要搜索引擎上時,它的運行者只是一個普通的初二學生 —— 念晴思雨,當然,這只是個筆名。念晴思雨的真實姓名和性別,我並不清楚,所以姑且就按照中文寫作的慣例,用 “他” 來稱呼。他也從來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自己的社交渠道,哪怕是電子郵件地址都沒有。
“列車已到達,呼嘯路北,請要下車的乘客,從列車行駛方向左側車門下車。We are now arriving at Racing Road North...”
我四處望了望,周圍的人都無動於衷,看来這究竟還是一個冷門的小站。說是一趟地鐵,這條線路更多的部分還是在地上。說它是輕軌,它運行的巨大載重又讓人覺得,它還是更貼近一趟傳統的地鐵。小站則簡陋得出奇,它看起來如同在軌道旁架了兩個棚子。且這棚頂已經在漏水了,如果雨下得再大一些,甚至可能會把這個站點淹沒。
列車門打開了,站台上沒有屏蔽門,工作人員拿著最原始的小旗來與列車員溝通。
講真的,念晴思雨,我以為這個筆名未免也太過俗氣了些,好像很造作。一個普通的初二學生,哪來的那麼多思思念念的淒慘感情?不過想到我自己的年紀,又好像很羞愧,畢竟這種青春的情感,倒也是很正常的。技術是很容易給人成就感的東西,學了點技術,到網絡上來炫耀炫耀,也無可厚非。
但是今年是 2023 年。這是一個運行了 11 年的博客。
我看見另一邊車門上也三三兩兩下來幾個人,和我一樣,手上都提著傘。棚頂的破洞又多了幾個了,低矮的小站和周圍的高樓這門一比,黯淡的感覺油然而生。有一個洞不知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漏了我一臉的水,坐了長時間的地鐵,本應該是煩悶燥熱的,這下卻驟然清醒了。風一吹,甚至還有幾分過於涼快。
時間還很早,我走到人行道,撐著傘,就默默站著。拿出手機,但卻一直沒有想好我到底要看些什麼。
自打我開始對獨立博客站感興趣以來,這個個人博客站,從來都沒有從大眾視野裡消失過。有一次它上面發的一篇環保倡議小說,甚至上了公共網站的熱搜。自打這個博客站建立,據說,從來沒有中斷過一次訪問,最黯淡的一次,每個月也發兩篇文章。十一年如此,從未斷更。我還記得某群聊裡的圈內前輩,跟我介紹這個網站時是多麼激動。他們有些已經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雄厚的存款,甚至都堅持不過一個普通的初中生。
文章裡,都是些生活瑣事。第一篇文章的時間寫著,2012,一看就是孩童般幼稚的文風,讀著那一行一句,似乎都能感受到跨越了時空的那種擁有了第一個獨立博客的快樂。前幾篇文章幾乎是一天一發,或者一天兩發,都是一些學校裡的奇文逸事。文章多了,文筆也是越來越好,越來越沉穩。似乎還是超越時空的那張臉,已經有了一些青春的痕跡。也看得出來他生活習慣的變化:“說說” 欄目裡五六十字的小短文,發布的時間也更加晚了。從九點半,到十一點半。
從念晴思雨的博文裡,不難看出一個普通而有夢想的中學生。他平凡地過好自己的每一天;他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在一篇文章裡,他以近乎號哭的呼喊,控訴的是自己遭到同學們的排擠;另幾篇又講了他是怎麼和家長起了爭執,如何堅持下來,給這個網站爭取了一天又一天的生存時間。又有幾篇文章裡,他講述了同班同學和老師鬥智鬥勇的趣聞。什麼上課偷偷吃點零食,看小說之類,也都蠻像初中生能作出來的事。好笑,又真實。
繼續走罷,走過一所初中。向裡望去,看起來設施都挺嶄新,這應該是一所新學校。2012 年的念晴思雨,大概也就是在這樣的一所學校裡,和其他所有人一樣,平凡地活著。說不定彼時他就已經有了成為互聯網上傳奇人物之一的想像呢?
念晴思雨本人的真實身份,一直迷惑得讓人好奇,但卻找不到他在現實中存在的一點蛛絲馬跡。關於校園生活的內容,他從來不配圖。其他的攝影作品中,也不包含任何地標性建築。在文章裡清一色使用他的筆名,對自己的隱私有一種不屬於他這個年齡可能會有的關照。要是我,可能早就傻傻地直接 “實名上網” 了。
他的學習成績,估計也不錯吧。2013 年,中考結束那一天,他沒有發文章,而是發了一篇 “說說”,大概是感覺自己考得不錯。隨後是連續好十幾天的沒有更新。終於他又發了一篇文章,說自己得到分數了,考得很不錯,可以上理想的高中…… 只是那篇文章的文字好像很凌亂,似乎寫得很趕時間……
誒,等一下,為什麼那篇文章我找不到了?
三,是共撰的故事#
我感到潮濕的空氣裡,額頭上,流下了一點又一點的水珠,也不知是空氣的凝結的水汽,還是皮膚的汗液。
傘的邊緣,原來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水,後來點連成線,往下織水。再後來,已經變成了一塊透明的布,讓我感覺,自己不像是站在水裡,而是站在一片下墜的海洋當中。
那篇說自己已經考上了心儀高中的文章,已經被刪除了?我又點開了說說,那則說說還在。可我返回文章頁面,文章確實已經不見了。
我看著手機頁面上提示的 404 錯誤,感到沉思正在從四面八方湧過來。
在念晴思雨的那篇文章後,他很少再提及學校裡的事了。或許是他更加沉穩了,不願意再把和自己息息相關的校園生活分享給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他轉而鑽研技術,發表一些技術文章,作為高一高二的學生,學習一些技術也似乎不奇怪。調試程序遇到錯誤時,在搜索結果裡,他所撰寫的筆記或教程總能排在前排。同時也發表熱點議題議論,衝上熱搜榜的那篇《腐爛的風》,一篇號召環保的小說文,就是他成功從圈內名人,走向大眾視野的文章。最近,他又在說說欄目裡放出了自己工作的場所,當然敏感的信息都打了碼 —— 他已經在科技大企工作,拿著高薪,網站的伺服器已經升級了好幾代,甚至是自建的家庭數據中心,而不再租用雲服務了。同時,還附上一張網站的截圖,是日均訪問量 1543 個獨立訪客的截圖,還有一絲孩子氣的炫耀。
“說說發自 Windows 7, Chrome”
“說說發自 Android, Chrome”
“說說發自 GNU/Linux 客戶端,Firefox”
難道,只是因為他不願意直視自己的黑歷史嗎?
四,他有一個夢#
“你還記得十一年前的那個自殺的女孩嗎?”
原本安靜的車廂,沉寂到幾乎是死亡的空氣,突然被一個中年男子的渾厚口音打破了。他似乎是對自己身旁的另一位中年男人說的。他們似乎沒有看到我,而周圍的人有些已經闔了眼,在睡覺,還有一些帶著耳機。如果現在他們要說些私話,倒也是很合情理的。這句話拋出來後,對方似乎並沒有回答,但他一定聽見了。因為在列車車輪與軌道的摩擦聲中,我仿佛搖晃著,看見他點了點頭。
“可惜了啊,再堅持幾年,說不定就成技術骨幹了。”
“列車已到達,呼嘯路北,請要下車的乘客,從列車行駛方向左側車門下車。We are now arriving at Racing Road North...”
我四處望了望,周圍的人都無動於衷。看來這究竟還是一個小站。
這座城市最遙遠的天邊,已經裂開了一道大口子,那些陽光和空氣,是不是正在萬分著急地湧進,替換掉陳腐呢?
為什麼,憑什麼,一個和我同齡的人,有決心和能力把一個個人網站運行整整十一年,並至今保持活躍?這段時間裡,互聯網和現實都已經天翻地覆了。年少輕狂的炫耀,又怎麼可能會長久呢?
而我記得,上個月,我還重新閱讀了那篇中考放榜時滿溢著喜悅的博文。如今,只剩下空空如也的頁面未找到的提示。繼續往下滑,看到頁尾的備案號,十二歲的人按理來說是無法備案網站的……
“備案日期:2018,備案主體:嶺霞利葉集團”
可能只是快速備案一類的服務吧。但這和一篇文章的消失又有什麼關係呢?
“你好,嶺霞利葉集團,有什麼可以幫到您的?”
念晴思雨,一個普通的個人博客#
“小堾,我真的沒想到,這麼完美的一個項目,竟然會在一個和他同樣年紀的人手上破綻。而且還是用這樣一種簡單的方式”
“不過,也是謝謝您了,能堅持這麼久。”
“哪裡,我還要謝謝你呢,既然你已經明白了,我覺得和她同樣年紀的你最懂念司雨了,你也來幫幫忙吧。”
念晴思雨,本名已經無從考究,或者只是不願透露。性別推測為女。二〇一二年開始運行念晴思雨的博客,以其監護人的身份備案運營網站。二〇一三年,她參加中考。同年七月的一天半夜,她從六樓陽台墜落,搶救無效於次日凌晨身亡。經過搜查,在其衣物口袋中,發現其遺囑一張,提及 “在我的博客裡,我要永遠活著”。經過更進一步調查,判定為自殺。
我調整了一下椅子,試圖讓自己舒服一點,但還是感覺鼻子有些酸。不知怎地,她的故事卻讓我想起了一部音樂,準確說是 MV,《露露醬的自殺直播》。同其一樣地,她是出於什麼原因自殺,已經不重要了,但她們都希望,擁抱這個世界,或者至少,擁抱這個互聯網的世界,並以此成為一個傳奇。
當然啦,也有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是,歌曲裡的主人公,直到歌曲發行那一天才為世人所知。而念晴思雨的博客,則是一直按照其原主人生的可能的人生路線,按部就班地進行下去。歌曲裡,主人公在公共平台上的呐喊卻被忽視,這就好比拋屍在鬧市。而在念晴思雨,在她離去後,她被安葬在互聯網的孤島,卻迎接了絡繹不絕的訪客。
“其實六月下旬,她以學業可能會很繁重為由,來拜託我們幾個圈內的人幫忙照看她的博客。那時確實是 2013 年,博客裡也我們就隔三差五往上面投一些技術轉載類文章,然後給她做一做 SEO。可是知道她的死訊後,我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在做一件神聖的事。從幫人打理網站,到現在,我們正在共同編織一個故事,在故事裡,逝去的人永遠活著,永遠幸福快樂,永遠有喜有悲。”
嶺霞利葉集團,前董事長念余清,是念司雨的父親。在念司雨自殺案後,他的精神幾乎崩潰了。有些人面對這種災難,可以走出來 —— 不過他不行。他憤怒,因為他認為自己不曾虧待過自己的生女。他又愧疚,他看到目擊者拍的照片了。他的女兒並非是頭著地,本該也能救的。他從利葉集團辭職後,又親眼看到自己的妻子也因為不堪心理壓力,最後一步步崩潰的過程。他最後選擇隱藏,離開了舊有家庭的一切,儘管這是不負責的。
“很多人加入了我們,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或者說只有一個人,是來贖罪的。其他人,則是來奉獻的。”
“我們後來以 “聯合撰稿人” 的名義來邀請大眾參與到這個活動中。”
這時,我猛然看到,最新一篇文章的標題。“通知:第五次聯合撰稿人招募已經開始!”。
加入項目的所有人都默不作聲,然而,天下哪有不透風的牆?還是又很多計劃外的人也知道了真相。之所以一切還像往常一樣按部就班地運行,全是因為此時的念晴思雨,已經成了精神符號了。我現在想到,都還有點想要流淚:一個受盡挫折的學生,她其實,其實還沒有離去,只是躲到了世界上一個幸福的角落,靜靜地念著往常的晴天,思忖著現在從天上降下的滂沱大雨,或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在愜意之餘,用一篇篇的博文,與這個灰暗的互聯網溝通,傳遞她的明朗,她的期盼,以及她的美好和悲哀的回憶。
“我們相信,《腐爛的風》是一個轉折。念晴思雨所能溫暖的對象,已經空前的擴大了。她已經在更多人眼中活了起來,甚至,活得還要再精彩些!”
社會上很多專業人士,或者熱心的人士,都參與進來了。他們都被要求要仔細研讀 2013 年以前她所發布的每一篇文章的文風(後期,他們甚至使用 NLP 來模仿文風)。有些是專業的 CS 工作者,有些是心理輔導專家,還有一些是平凡的工人、讀者。
“但你已經發現這一切了,小朋友,這說明接下來一切人都可能發現。我很震驚 —— 但我也接著意識到,念晴思雨,她已經永遠的逝去了。她不可能活著,我們也沒有必要維持這一切的幻象了。之前我們的成員失誤了幾次,比如畫蛇添足刪文章,或者在說說裡沒有注意系統要保持一致,或者展現了超過一個初二學生應該有的隱私意識。而且人多了,也不如以前的目的純潔了,很多人的虛榮心太重啦 —— 這個幻象本身也早晚要破裂。”
“所以,我想問問你,一個同齡人……”
“如果你是她,你願意為了更加真實的一份溫暖,而承認,自己的離去嗎?”
願意嗎?
我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