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P2N2

P2N2

P2N2代表两个正电荷,两个负电荷,而这正是氦原子的内部结构。夏荷的英文名称是Helim,来自Helium。 你可能觉得这样取名字脑洞未免太大了,但我觉得挺适合的。
mastodon

好吃的(文)

最近去春遊了,天氣很差,那雨毫無規律地亂下 —— 第一個小時是陽光普照,燥熱難忍的,第二個小時就陰風陣陣,脊背發涼了。但即使天氣很差,能少上一天的課,終歸還是一件樂事!抱著這樣的心態,隨波逐流,漫無目的地,我在園區裡面胡亂逛著。老師說一道題簡單的時候,往往說 “下雨不往屋子裡跑,那是傻子,傻子才作不出這道題”。但並不盡然,當雨間歇地下時,從容漫步在當中反而是一件樂事 —— 至少可以磨練一種臨危不懼的意識。且不論風雨過後有沒有彩虹,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理想,在雨中,至少也要有蘇軾的覺悟 “何妨吟啸且徐行”。

之前寫 “雲彩撕裂,露出蔚藍色天空” 的美景時是妥妥的胡編亂造,住在南方的大城市裡,天空既不蔚藍,雲彩也不會那樣動感地撕裂開來,怪嚇人的,至少我從未見過。但出去逛了一圈,發現這種幾乎背離氣候原理的想像,自然竟然能以出奇的方式滿足。有那麼一刹那,便好像走進了自己憑空杜撰的故事裡。大家們常說,寫作是把生活中的美事記錄下來。我看那,除了把生活的事記錄下來,有時還不如多一點叛逆的想像,看看自然是會打你的臉,還是滿足你的無理要求。而且,當自然滿足了這一希望,能走進自己的想像中時,也會感嘆自己想像的不充實。它是那樣空虛呀,把雲彩撕裂的景象描繪得那樣吸引人,卻把同時帶來的燥熱天氣一筆帶過,把那種滂沱大雨懸在頭頂的感受一並,煙消雲散。但言畢竟不能達意,況且也不是對自然的記錄,而是一種玩笑式的預測罷了。

學校組織的春遊,相信都是一個樣子,午飯是自行解決的。要麼從家裡帶來零食(當然也有帶自熱米飯、火鍋或一類產品的),要麼花上大價錢去享用那園區食品。但據我所知,至少我們班還沒有出現這樣的瘋子 —— 倒是有人花了四五十塊錢買了兩個網上 6 塊錢就能買到的鈴鐺。當然,這裡的園區食品指的是熱食,正餐,和那種小零食終究是兩碼事。路邊有很多小店,裝潢看著很廉價,實際上賣的東西也是漫天要價。說的小零食就少不了各種的飲料、油炸食品,我和另一位同學禁不住誘惑去買了點好吃的(只是個代詞,好吃的,並不一定代表美味的食品),他點了一份四塊炸魚,每一塊約半個 3.5 寸硬盤大小,裝在紙袋裡。我要了一杯七喜,看起來分量很大,是不是因為塑料杯子的構造特殊造成的錯覺,那就誰也不知道了。炸魚 20 塊,七喜 10 塊,還是學生優惠,吃著喝著,就像吃血喝汗,自然是渣滓也沒有剩下。那位同學似乎被坑的還不過癮,花了 20 塊,又買了一個甜筒。後來到了集中的時候,聽別的同學,花 8 塊錢買價值 2 元礦泉水的也大有人在。

於是就不得不說,那些真正的好吃的了。物美價廉。我相信能讀到這篇文章的人,極少數可能懶得不願意留意超市裡在售的商品。那我先淺薄地,從一個學生(關愛健康的那種學生)的角度發表一些拙見。

我們能在超市裡買得到,或以學生財力能負擔的起的常規食品,大致可以按口味分為三種:甜口、鹹口、辣口。但這三種分類,沒有一個是完全表述每一類具體食物的標準口味的,尤其是當你拿到食品包裝袋,看它的配料表的時候,只會對該食物真正的口味感到更加的迷惑。

甜口實際上是最簡單的。絕大多數的飲料都在此範圍內。無論標著多麼誘人的說明,甚至可能寫著海鹽之類,它的口味大多是甜的。而既因為它是甜的,倘若不想因為一手黏而難看,當擰開蓋子時,尤其是對於碳酸類,要格外當心。一擰,就會有一響,這是一個預告,是一部分二氧化碳迫不及待了。某些人這個時候也跟二氧化碳一樣迫不及待了,認為自己比氣體溶解度降低的速度還要快,不說能在液體噴湧而出之前狠吸一口,也至少能有計劃地防止液體滴得到處都是。然而真的這樣做的時候,就會發現還是太過於自大了。說寫作的想像可以讓自然打你的臉,面對碳酸類飲料,自然也可以打擊你的自信。當二氧化碳呲啦作響的進程看起來比較穩定的時候,眼睛要緊緊盯住瓶內的頁面高度,確保上升的高度沒有超過原來液體離瓶蓋高度的半數(大部分碳酸類飲料都預留了足夠的上部空間,和礦泉水恰好相反,但如果沒有預留空間,卻真的只能自求多福了)。當大量泡沫湧出來的時候,不要以為那些只是二氧化碳的汽泡,那些汽泡再怎麼說,也是實打實的液體。而且看起來流動性不差,到了你手上的時候,便會改口了。所以看到汽泡翻湧,就已經要做好下一秒井噴的覺悟。是趕緊把蓋子擰緊,還是冒險讓大氣壓和瓶內氣壓與自己的手速硬碰硬?這是既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的抉擇。近年來一些飲料改用代糖,粘稠的問題卻依然沒有解決。前幾天又看到黑科技,說可以連代糖都不要(當然,甜味也沒剩多少了),但就算是這種飲品灑到手上,那濃郁的香精氣息也絕對不惹人喜歡。所以保守起見的行動還是有必要的。老一輩人和啤酒的經驗似乎很有道理,但他們的描述讓人又難以置信。爺爺跟我說,遇到含氣的飲料要快速打開蓋子,然後用筷子沾一點菜湯,點一下水面,氣便會自己消失。我聽著像在聽天書,不能想象他們的身手該有多敏捷,還有這菜湯的神秘成分。

說甜口怎麼喝是常談,說甜口喝什麼才是眼前之憂。其實讓我推薦一個具體品牌,或者具體的飲料,我是不好說的。且就一學生的胡言亂語,也不會有廣告商注意。甜口其實要喝的是一個多巴胺,一個快感,要的一是甜,而二是超越甜的另一種感受。所以單純的糖水,有條件的情況下,是首先排除的。糖水並不一定指蔗糖與水的混合物,各種千篇一律,聲稱是各種味道的 “果味飲料”,或者直接不掩飾的飲品,都是糖水的代言。它們入了嘴,就是膩,感覺在口腔裡貼了一層膜,很是難過。喝這類飲料的不如去喝水,白開水按照喝這些飲料的喝法,來使勁細品,就會發現自來水也是具有成癮性一樣的,越喝,越暗示自己好喝,越想喝,最後嘗到嘴裡好像真的有點什麼滋味一樣。實際上只是品嚐一種氧化化合物而已。

含氣飲料,就因這種超越甜的另一種感受,“氣” 或者 “爽” 而出名。其實說的難聽一點,就是往糖水裡面加上了二氧化碳(碳酸),但這樣一來人家確實更有吸引力了。往嘴裡一倒,首先並不是甜,而是一種辣,一種汽泡滋啦作響,牙齒仿佛被腐蝕,而且喉嚨有一點空虛,卻也有一種表達什麼的欲望的辣。這就是我說為什麼每一種口味都不是對每一種食品準確概括的原因之一。喝慣了汽水的人可能習慣,把這之接簡化成一種快感的代名詞,但我汽水喝的是很少的,要了那杯七喜的時候才體會了這種辣。其實更準確來講是酸,酸的對象不是舌頭而是牙齒和口腔其他部位。反正歸根結底是不舒服的,然而正跟吃辣是一種痛覺一樣,不舒服在人類的嚴重也可以是一種享受。或許人和其他生物有一點生物學上的細微差別,就在於人的 “受虐傾向” 呢?但這也不曾清楚了。因為人,如果要反抗起虐待來,卻也是轟轟烈烈,能改天換地的,對吧?

(未完待續,請看下集)

臨考日記計劃
SHSEE Diary Project#

雁過留聲,人過留文。離中考還有50天,我希望能夠通過寫日記的方法,堅持到中考前一周左右,記錄所見所聞所感。
這是本計劃中的第1篇文章。感謝您的支持!

中心化博客 個人首頁 博客導航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