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P2N2

P2N2

P2N2代表两个正电荷,两个负电荷,而这正是氦原子的内部结构。夏荷的英文名称是Helim,来自Helium。 你可能觉得这样取名字脑洞未免太大了,但我觉得挺适合的。
mastodon

大隱隱於互聯網

古人說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說的太有道理了。真正的隱士不應該是一天到晚四處逃避世俗,而是應該豁達地走進世俗,憑藉自己的放鬆應對塵世嘈雜。不愧是樸素唯物主義的道家思想,就是這樣有道理。許多人在世多年,最大的期望就是找到一處僻靜之所,孤獨生活到老,卻因為現實的阻礙無法實現田園山水的夢想。殊不知隱居的生活恰應該從腳下就開始,從最緊張的時刻開始提出隱居 —— 有時甚至可以是從整個世界最喧囂的地方 —— 互聯網隱居。

有人可能要問了,互聯網這樣一個人人訪問,人人發言的地方,恰似那菜場,你一嘴我一嘴,莫要說隱居了,怕是連正常睡覺都做不到。但這樣說自身也缺乏道理。如果互聯網太過吵鬧,無法隱居,那山林的樂趣這些人恐怕也是享受不到的。山林並不是專為人類準備的,暗處處處都有危機四伏,指不定哪日跳出來一隻大蟲,就毙命其口下了。光是這種提心吊膽就已經比互聯網的喧囂更不利於隱居。再來隱居山林還要體力勞動,隱居互聯網只需要動動腦子。所以 “隱居” 之所謂為 “隱居”,就代表肯定要相較於絕對市井的生活還是要有犧牲的,不然隱居個什麼勁呢?在山林隱居,要犧牲體力甚至生命;在互聯網和市井隱居,要犧牲腦力甚至精神,其實是相當的。

也有人可能以為,隱居於互聯網者,即沉湎於互聯網而把現實置之不顧。這種想法也很不切實際。首先互聯網便不是一個生而為人沉湎的地方。WEB1 時代的互聯網堪稱計算機最純真的網絡,它的工具性質十分明確,極少數的娛樂應用,也簡單到讓人實在提不起興趣。雖然我一能夠接觸到互聯網,就已經是到了 WEB2 晚期,但從古早互聯網的遺產中還是能看得出,互聯網的初衷真的只是一個簡單的科研信息交換網絡。只是參與項目的科研工作者輕視了計算機網絡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等到互聯網的規模已經擴大到包羅萬象同時副作用日益彰顯之後才後知後覺而已。而即使是現在這個 WEB2 末期,依然有很多的計算機科研工作者在維護互聯網的工具性質,避免它淪為牟取暴利和使人無腦上癮的工具。大的組織諸如 W3C 自不必言,小的組織也能夠自覺擔起這一社會責任。他們共同的奮鬥已經讓當今的互聯網變得能夠承擔 “隱居” 這一宏願了。隱居於互聯網並不是在社交平台和公共平台上遺失自己。相反,是要找到互聯網海洋中自己的孤島 —— 這才是隱居中 “隱” 的深刻內涵。而要 “居” 則就是找到將海洋中一個個星點般的孤島順次聯結起來的辦法。在這樣鏈接的過程中,孤島們彼此溝通也不再孤獨,隱居才會因此顯得更加可貴。

隱居,歸根結底也還是一種逃避。而逃避則是一直解決不了問題的。人終究是活在現實裡的,所以向從互聯網離開是常見的選擇。各種退圈甚至退網就是典型案例。但互聯網是從每個角落滲透到生活中去的,與其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東躲西藏,還不如抱著大隱隱於互聯網的信念直衝進去,畢竟都是逃避,為何不讓它更有意義一些?當互聯網孤島之間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鏈路,實際上,人心的孤島之間也因此延伸出了關愛和溫暖的鏈接。為什麼想隱居,不正是因為孤獨嗎?然而通過開源軟件,通過去中心化,通過自托管服務和自有域名,真正去直面這份孤獨之後,就能夠獲得真正的隱居帶來的豁達和快樂。

我們自此,隱居在互聯網,隱居在一台伺服器上,隱居在一個域名裡。這是一個孤島,等待著,等待有人來鏈接。

你知道嗎:
本網站正在運行在鏈上,無法通過任何手段永久性刪除。也無法通過任何手段永久性修改文章而不被發現。所以本站的所有文章都需要在發表前仔細審閱,以防錯別字語法錯誤損害我的形象(誤)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